•   炒股,就在一键之间,智慧投资,让财富迅速增长!跟随市场,赢在未来,炒股,让你成为财富的掌舵者!
  •   炒股不仅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投资方式。跟随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

配资信息:免费炒股配资-股份行三杰的“马拉松”:谁在远虑、谁在阵痛、谁在苦练?

摘要:   半年考落幕,但对于银行尤其是股份行而言,“马拉松”或许才刚开场。  截至目前,42家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已出炉。整体来看...
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万)

  半年考落幕 ,但对于银行尤其是股份行而言 ,“马拉松 ”或许才刚开场 。

  截至目前,42家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已出炉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 、0.8% ,较一季度双双转正。其中,股份行阵营的营收增速为-2.3%,归母净利润是 0.3% ,在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的“夹击 ”之下负重承压前行。

  对股份行来说,当下正是一场耐力挑战赛:在低利率环境下,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 ,息差普遍收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利率下行与结构调整倒逼银行告别以往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调整经营重心、改变路径依赖 ,提升经营“韧性”。

  “零售之王”行长再提马拉松

  “办银行是马拉松比赛,不是百米冲刺,不能用跑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马拉松 ,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9月1日 ,在招商银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在谈及银行经营长期和短期利益平衡时,这家“明星银行”的行长王良坦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理好短期当下和长期未来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招商银行可持续发展 ,也是管理层持之以恒的重要工作之一 。

  王良进一步阐释他的“马拉松理论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都具有隐蔽性、滞后性,而且还具有传染性。如果仅顾当期的业绩和利益而牺牲了长远 ,就可能埋下巨大风险隐患。银行也是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服务千家万户的基础性行业,所以必须行稳致远 。记者注意到,他在今年4月的年报致辞上也曾提出 ,“银行经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王良身后,招商银行的半年考卷正是行业的风向标。受到贷款重定价导致息差降幅加大等因素影响,招商银行营收增长呈现压力 。今年上半年 ,其营业收入1699.69亿元 ,同比下降1.72%;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49.30亿元,同比增长0.25%。对比一季度,营收降幅有所收窄。拨备覆盖率411% ,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资本充足率三个指标(高级法)都比去年底有所下降 。

  这次发布会上,王良和一众核心高管——副行长王颖,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彭家文 ,刚履新的副行长雷财华以及首席信息官周天虹都现身直面投资人与分析师。记者留意到,各位高管针对零售、对公都拆解得颇为全面,信息量甚至比2024年报发布会还要密集。另外 ,与以往公开活动有所不同,各位高管发言回应也比较均衡且分工明晰,传递了更多微妙信号与深意 。

  实际上 ,关于“银行马拉松”理论此前早有观点。去年4月,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业绩发布会上直言——“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 ” ,要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 ,摒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

  无独有偶,平安银行董秘周强在8月下旬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两年前平安银行启动了改革转型 ,但内部价值的经营和培育同样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只有把基础打牢,提升业务的质量和韧性 ,才能在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更好赢得市场的认可 。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收693.85亿、同比下降10.0%,净利润248.70亿元 、同比下降3.9% ,但降幅均较一季度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生成率也同比实现“双降”,负债成本明显优化。

  回归价值内涵渐成主流之声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 ,这种强调价值内涵的视角,遵循行稳致远、长期主义的逻辑,愈发成为主流声音。

  “我们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 ,更专注高质量增长 。”8月28日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该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会上表示。在他看来,应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利润。

  中信银行的半年报 ,也是芦苇履新行长后的成绩“首秀 ” 。上半年,中信银行归母净利润为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营业收入1057.62亿元 ,同比下降2.99%;净息差1.63%,同比下降14个基点;不良贷款率1.16%,同比持平;资产规模 9.86万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3.42%。按照芦苇的说法,这份数据体现了“难中求成,稳中有进” ,成色、底色更足 。

  连日来,在各大银行的中报发布会上,这样的声音还有更多 。比如 ,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称 ,不搞内卷式竞争,保持战略定力,扎实推动高质量 、可持续的发展 。工商银行行长刘珺提倡“匀速平衡”理念 ,他认为盲目追求增速会背离金融本源。华夏银行行长瞿纲认为,要坚持理性定价、风险定价,回归价值服务。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坚持“以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 ” ,扎实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也表态,未来将坚持负债立行、深耕产业金融 、中收拓展等,“持续优化、久久为功 ”。还有银行高管坦言 ,应“在顺境中抓住机遇,在逆境中苦练内功”。

  王良的远虑,冀光恒的突围 ,芦苇的“情结”

  不过,置身于金融业众生相,上述股份行阵营里的三家“优等生 ” ,也许更值得细品 。

  不论是招商银行行长王良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还是中信银行行长芦苇,他们不仅都是国内银行圈的老将 ,也与深圳深度“结缘”。

  1965年出生的王良在招行已经工作30个年头,其中近20年时间在北京分行工作。2015年1月,他出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工作重心回归深圳总部 。2022年4月,原行长田惠宇突然“落马”后,王良走马上任主持该行全面工作。30年来 ,他是这家银行“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 ”、“因您而变” 、“零售转型” 、“价值银行 ”等重大战略与理念的见证者和执行者,也是银行界的“六边形战士”。

  与其“长跑论”一脉相承,王良日前在《中国金融》上也撰文表态 ,“以价值创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 。

  平安银行是“零售之王”的追赶者。今年57岁的冀光恒出生于1968年9月,曾在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修炼”多年。2020年4月,他受邀加盟马明哲麾下的中国平安 。2023年年中 ,他获聘出任平安银行行长 。这家市场化标签相对鲜明的金融机构 ,开启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和零售转型变革。在外界看来,平安银行的零售再转型,是一场风险与增长 、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的艰难博弈 ,也是一次关键突围。

  这次在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冀光恒坦言,平安银行潜心修炼内功 ,在零售转型、对公补位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体现出了战略韧性和逆周期适应能力 。

  “2025年会是我们最难的一年,但上半年部分指标已经呈现出积极的趋势。 ”他坚信 ,困难正逐步过去,未来将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好转,要努力在今年实现业绩筑底企稳 。

  芦苇是中信银行的“老人” ,供职超过25年,也系内部培养成长的干部。2023年,他由中信银行副行长身份跳转至中信信托 ,并于次年4月升任董事长 ,成为“信托一哥”的新“掌门 ”。今年2月,他重返中信银行被聘为行长 。

  深圳也是芦苇重要的“镀金”之地。2019年初,他南下深圳担任深圳分行党委书记 ,随后出任深圳分行行长,不久之后跻身核心管理层。记者注意到,他曾多年以中信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等身份兼任深圳分行行长 ,凸显了深圳在该行甚至中信集团金融板块的地位 。

  作为“量产”企业家摇篮,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沃土,催生了众多优秀企业 ,也成为金融业的福地。不论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还是中信银行,一大批金融机构在深圳的腾飞中尝到了时代红利。正如冀光恒所说 ,“如果说要从这片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土壤上面得到了什么,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我们是时代的参与者 ,但更是受益者 ” 。

  “赶考者”们的生存空间挑战

  不过 ,包括上述“三杰”在内,股份行阵营也面临共同挑战 。按照国家金监总局最新披露的指标,今年二季度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为43.7% ,比重持续增加;资产总额增速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是股份行阵营的两倍。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大型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正在提高,其“主力军 ”和“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这意味着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他提醒 ,应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防范大型银行非市场过度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过大冲击。

  直视挑战,回到当下;时空不同 ,使命如一,“赶考”依然在路上。

  从王良、冀光恒到芦苇,面对“金融强国 ”的共同考题 ,他们三人用各自的方式 ,持续探寻自己的韧性“密码”与修炼“秘籍”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你可能想看: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